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运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成人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和保守治疗(如石膏外固定)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不同外固定架之间的固定或外固定架与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对比未纳入本研究范围。对成人与儿童混杂的资料,而又未提供独立成人数据的亦在排除范围。据相关的专家介绍,本研究标准可以从11个方面显示出来。
此次临床方案的评价指标有这么几种,包括患者功能评估,恢复工作或日常生活情况,握力,疼痛,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肢体外观,患者主要的表示结果为:15个随机临床试验(RCTs共51022例患者;平均年龄36~72岁)符合选择标准。所采用试验在方法学上质量一般,并且试验存在着不同一性,主要源于患者性格上的差异,治疗手段的不同,对结果评价时限的不同,对报告结果的不同选择等。所有试验均为外固定架与石膏外固定的疗效对比。随访时限4个月到10年不等。所采用的功能评分系统大多无效,在13个RCTs中采用了X线片骨折愈合畸形程度进行评定。其中9个评定等级为“尚满意”,11个评定等级为“尚可或差”。从一个固定不变的治疗效果模式来看,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优于石膏外固定(见表)。然而在系统评价中通过敏感性分析证明这些结果不具有说服力。2个RCTs都指出通过评价日常活动两组分别在1年和7年随访时无差异。1个显示因外伤更换工作的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组间无差异。1个指出两组重返工作或日常活动的时间相似(70天对75天)。2个显示1年后随访外固定架固定组的握力大于石膏组,但在 随访时,7个显示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5个报道疼痛感,其中1个报道外固定架组疼痛较轻,相反4个指出两组间疼痛程度无差别。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因变化较大而无确定结果。骨折再移位一般发生于石膏固定组,常导致二次治疗(9RCTs;相对危险度0.17%,95%可信区间0.09~0.32)。针道感染更常见于外固定架组(11RCTs;相对危险度12.02,可信区间5.07~28.49),医源性神经损伤同样见于外固定架组。2个认为组间骨折部外观改善程度无差别。1个报道外固定架组患者表示可接受针道瘢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因骨折引起的各种情况。
当然,任何一项发明对都有一定的不足性,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的结论证据不足。尽管外固定架治疗提高了解剖复位的程度,但仍属手术治疗的范畴,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所以,在这个方面,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78)(1512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