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服务,现在改变急诊模式迫在眉睫。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医院尝试引进了在欧美实行多年的分级制度,将急诊病人分为几级:1级2级为心跳骤停、昏迷、严重创伤、严重胸痛、呼吸困难等病人,直接送抢救室;3级4级为感冒发烧、肚痛腹泻等一般急诊,5级则为不到急诊指征的患者,均按通常模式诊治。急诊医生也相应调整布局,五分之一在抢救室“枕戈待旦”,特设高年资专家接诊病情可上可下、分级难辨的患者,其余主力则集中精力处置普通急诊。这样便可让不同病人得到不同治疗。
一项新的政策需用一段时间来适应,新措施推出伊始,习惯了“按部就班”排队的病人很多不适应,甚至有不少人吵闹。但渐渐病人就接受了这种急诊新“看法”,因为分级标准确实“客观公平”:在预检台,有先进的多功能监护仪测血压、脉搏、心率,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这些数据结合患者自诉症状,基本可准确科学判断病情。分诊护士都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并时刻监护,一旦病人等候时病情发生变化,立即重新监测体征,调整级别,然后再进行不同程度的救治。
这一新政策得到了好的认可,实施急诊分级后,医院与急诊相关的投诉大幅减少,严重医疗事件发生率骤降了大半。因为分级明确,各诊室医生各司其职,诊疗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单位时段处置普通急诊病例数上升了近一半。为了进一步“提速”,血常规、心电图等原先要医生接诊后才进行的检查,也可以提前到等候时先做,进一步缩短了整个就诊时间。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好处。
(12655)(15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