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调整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国家为何对相关措施作出调整?调整方向如何?调整后防控的重点是什么?7月6日,卫生部、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人士对此予以解读。
措施调整基于疫情特点和国际做法
专家认为,在近期我国新增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数将超过输入性病例数,社区集中传播随时可能发生,也可能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疫情防控不能松懈。但对防控措施作出调整很有必要,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甲型H1N1流感病毒“真面目”初露端倪。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梁万年说,首先,引发本次疫情的新流感病毒具有较高传染性,目前该病毒较少引发重症病毒性肺炎。短期内病毒变异可能性较小。其次,病情较温和。绝大多数病例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重症或死亡病例较少,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如达菲救治有效。目前的病死率与季节性流感相近。第三,传染源难以识别,给疫情防控带来难度。主要传染源为病人,且发病前1天即具传染性,隐性感染者可排毒并感染他人。第四,全球广泛传播。已有120多个国家报告确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疫情可能持续1年~2年,全球约1/3人口可能被感染。
——参照借鉴大多数国家现行做法。据悉,疫情发生后,有关国家和地区迅速反应,早期均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但随着疫情的变化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防控策略和措施。例如美国于5月下旬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季节性流感进行常规监测,实行以临床治疗为主的防控策略。
调整方向更加突出针对性
专家表示,我国防控措施调整的方向可概括为:在坚持“两个不变”,即“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的防控策略和“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防控原则不变的基础上,完善口岸检疫、医疗救治费用补偿政策,做好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重症病例救治、加强应对第二波疫情、加强流感疫情监测等工作。
密切接触者将居家观察,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治疗。
梁万年说,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对密切接触者实行一定的管理措施是必须的。密切接触者包括:在没有有效防护的前提下,曾经诊断、治疗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医务人员,陪伴病人的陪护人员,近距离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的成员)等,另外还包括接触过病例污染环境的人员。在具体实践中,由于 一部分人群界定起来比较困难,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修订文件,进一步明确密切接触者定义。
在管理方面,因为甲型H1N1流感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密切接触者要求集中进行观察。考虑到今后疫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重点地区,密切接触者的数量会比较多,集中管理有一定难度。同时各种防控经验也表明,无论集中管理还是居家管理,只要严格按照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要求,最终所起的管理效果没有差异。下一步对密切接触者可以实行居家医学观察。
在病例救治方面,逐步实行分类收治的措施。对临床病状比较轻,且没有并发症的病人,在自行同意的原则下,经专业部门评估后,可以考虑实行居家隔离治疗。各省如出现重症病例,需由省级专家组负责会诊,制订诊疗方案;各省首例死亡病例要由卫生部专家组确定死亡原因,后续死亡病例则由各省专家组确定死亡原因。直接死于甲型H1N1流感或者由其引起的原有基础病加重导致的死亡,都要计入死亡病例统计。
高度重视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一手抓甲型H1N1流感疫苗、药物以及医疗机构救治方面的准备,包括疫苗关键技术研究、疫苗生产储备、接种免疫策略制定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等;一手抓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技术组副组长罗会明说,流感侵袭的主要人群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如医护人员,患有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的人,儿童。在易感人群中大规模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具有特殊意义,不但可以降低普通流感发病率,而且在未来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共发的高发期,有利于快速鉴别,及早发现危险的流感病毒。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遵循自愿接种原则,各地要在今年9月前安排2009~201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争取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
妥善解决患者救治费用。
尽快制定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救治办法。目前, 型H1N1流感患者治疗和实施医学观察人员的费用实行免费政策。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明确医疗救治费用政策。总的原则是,对于符合城镇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报销政策的,按规定纳入报销范围;对于没有医疗保险且生活贫困、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来救助。此前医疗机构垫付的费用,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妥善解决。
重点地区学校可提前放假。
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副司长廖文科说,教育部已对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四川5个重点地区的学校进行部署,这些地区的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和考试之后,可简化学期总结、结业等工作,尽快让学生离校。根据 反馈的情况,有关地区学校已提前放暑假。
医院重点防院内感染。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应采取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另外,疫情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举办大型活动,必须举行的,尽量在室外举行。对于重点人群而言,关键是避免参加集会活动,出现症状时要及时诊治。
口岸检疫措施将作调整。
据悉,从4月25日到7月5日的70天时间内,全国出入境检查检验机关共发现发热、有症状并移交卫生部门的人员8272人, 确诊甲型H1N1流感为323人,约占内地输入性病例的42%。国家质检总局通关业务司副司长刘德平介绍说,下一步检验检疫部门将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在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途径等查验的同时,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措施,加快验放速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健康申报和报告的制度;重点加强来自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工具,或报告有症状的交通工具的检疫;坚持入境人员体温检测措施,重点加强专用通道、旅检现场的体温检测等。
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定位或作调整。
据介绍,为 限度维护公众健康,在最初疫情不明、墨西哥出现大量死亡病例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将甲型H1N1流感列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比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实行病例日报告、零报告。随着疫情进展变化,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在表现上很接近, 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定级是否需要调整?
梁万年说,季节性流感是丙类传染病,目前的初步证据表明甲型H1N1流感和普通季节性流感病死率相近。但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病毒,科学界、卫生界对其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它并不像普通季节性流感认识得那么深刻,加之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变异,因此,我们把其定为乙类传染病,与季节性流感相比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措施。如果进一步研究发现,甲型H1N1流感从病原学、流行危害上确实和普通季节性流感完全一样,我们会随时调整其管理类别。如果更严重的话,可能还要上升一个级别。
据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将甲型H1N1流感由“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调整为“采取乙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刘德平说,传染病管理类别一旦做出调整,根据国境卫生检疫法,甲型H1N1流感也将由目前的“检疫传染病”(相当于甲类传染病,与鼠疫、霍乱、黄热病等“待遇相同”),调整为“监测传染病”(除检疫传染病以外的其他法定报告传染病),并将目前实施的交通工具和旅客检验通道双重体温检测,调整为只在旅客检查通道进行体温检测。同时,对在交通工具上的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而实施居家(住地)医学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