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从今年的4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波及到世界的各个国家,由卫生部甲流临床专家组领衔,北京三甲医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研究组,对我国早期426名新型甲流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变化等临床特征进行系统性描述及分析研究的论文,昨日发表于国际 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杂志同期配发题为《公共卫生实践需要科学指引》的述评,称该研究体现了中国已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强有力的疾病监测和应对系统,认为中国早期发现、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等已获显著提升,中国完全有能力控制住甲流疫苗的传播。
据研究组的负责人介绍,上述研究病例来自2009年5月至6月间我国20个省、市的61家医疗机构。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甲流病例最为普遍的症状为发热(67.4%)及咳嗽(69.5%),发热时间通常持续3天左右。淋巴细胞减少症在成人(68.1%)及儿童(92.3%)患者中普遍发生,通常在患病后第2天出现,6天~9天恢复。此外,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天数的中位数约为6天。其中,年龄小于14岁、男性、症状发生48小时之后才接受奥司他韦治疗,均为病毒核酸持续检测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数据证实,中国内地早期甲流病毒感染者多为轻症患者,及时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有效缩短患病时间,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发现重型的甲流病毒感染者。
对于这次甲流的临床研究,倍受各国的关注,而这项研究,对于在临床上正确识别甲流,认识其发病规律,实施科学防控措施,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及对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下一下预防和治疗甲流等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78)(2142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