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西安市召开的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发现,部分城市社区门急诊量占当地总门急诊量的比例从去年的30%增长到了40%。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一增长趋势表明新医改政策在社区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使用效率都有所增长,但离“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在挖掘药品零差率销售、免费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等政策潜力,加强服务内涵,加强与医保部门及大医院之间的谈判与合作,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各地该如何创新?在哪些方面创新?在本次大会上,一些地方介绍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制度创新
把政策上升到法律制度
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的《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将国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增强了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力。
江苏省卫生厅社区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处长沈志洪介绍,《条例》重点明确了政府责任,规定省财政每年安排社区卫生专项经费8000万元,用于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多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才培养。各级财政设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
缺乏业务用房,靠租房提供服务,是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 困难。《条例》规定,由区政府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在老城区,调剂出一批学校、娱乐场所、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无偿提供给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在新城区,以新建和改扩建为主,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
专家点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成败的关键是政府责任的落实。江苏省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政府责任,明确投入机制,属于制度创新,将从根本上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机制创新
公卫项目投入集中预付、统一结算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投入、使用、监督是各地代表关注的焦点。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申长虹介绍,该市无偿向城乡居民提供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市政府加大投入,全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人均20元,部分区县提高区级资金的配比额度,补助标准 的区达到人均40元。
在项目经费的筹集分配上,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别承担。市财政局建立项目经费集中支付业务专户,市、区两级财政将项目经费一并上交业务专户,各区单独建账,互不调剂,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用途明确、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同时,经费补助与项目效果挂钩,根据项目实施、完成和考核情况,由市财政业务专户预付和统一结算。
项目经费核定包括服务机构核定、项目服务人口核定和成本核定。即根据服务人口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标准测算其人工、耗材等相关成本,进而核定财政补助标准,合理体现社区医务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劳务价值。以高血压病例管理为例,对每个病例每随访6次,管理费为142.8元。其中,随访管理、检查、输机统计、汇总分析等人工成本128元,心电图纸、尿试纸、针管、专案工本费等耗材成本14.8元。
专家点评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让群众享受得到,必须有一套合理完善的投入运行机制。天津市由市财政业务专户预付和统一结算,属于机制创新,确保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来有踪,去有影”。
管理创新
医院托管社区卫生
新疆石河子市把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分给托管医院管理。托管医院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开设财政专门账户,配备相应的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业务的管理,同时定期对所管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石河子市有关负责人说,医院托管社区的优势是短期内可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人才资源共享。
专家点评
托管模式属于管理创新,这种借力使力的做法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初创阶段的一条“捷径”。但由于医院和社区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发展目标不同,社区卫生不能长期依赖大医院。
医保进社区
资金跟着病人走
医保政策是引导居民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重要经济杠杆和政策杠杆。充分发挥这个杠杆的调节作用,是实现“小病进社区”目标的关键。
江苏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建立门诊费用统筹制度,社区门诊费用可以进入统筹公益金报销;在社区就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门诊费用个人支付比例分别比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低10个、15个、25个百分点。11种慢性病社区就诊医药费用报销50%;家庭病床、家庭出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社区使用204种乙类药品,按甲类药品规定予以报销。
资金跟着病人走的新机制包括: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的特点,按照“就诊人头”和“慢性病建档人数”确定总额预算,就诊人头和慢性病建档人数越多,医保费用总额就越高。医保费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差价等按照“就诊人头”补助,而不是按照门诊人次结算。慢性病人医疗费用按照慢性病建档人数结算,慢性病人全年服务量达到规定工作量70%以上的,按预算标准全额支付,完成50%以上的,按70%支付;病人改换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服务量不足50%的,不予付费。
据悉,在江苏省,参保人员必须选择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到市级医院看门诊、住院必须经定点社区卫生机构转诊手续,否则不予报销;到社区就诊可享受门诊费用统筹公益金报销待遇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而在市级医院不能享受;11种慢性病原则上在社区门诊,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症在社区就诊才能报销医药费。
专家点评
医保进社区,是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合理分流病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节约卫生费用的重要措施。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试点开展医疗保险预付制和社区首诊制,积极探索高成效的医保政策,是今后社区医保纳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