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制品的质量一直备受国人关注,今年六月新国标实施以来,这项新国标在行业内外都引起一项激烈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乳品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问题上。争论焦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低于国际标准,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的菌落数增加了四倍,比美国、欧盟的标准高出二十倍,牛奶中菌落数的也低说明品质越好,而新标准缺下调了好牛奶的标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人们关于牛奶标准降低的疑问,参与这次国标制定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认为:影响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目前中国奶业有近四成都是散户养殖,精饲料投入不足,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奶蛋白含量。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则认为:内蒙古、黑龙江有近一成的牛奶在蛋白质含量上达不到国标,那么这些地方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达不到;规范养殖和科学饲喂,要生产出品质高的牛奶并不难。
有好牛才能产好奶,这个是必然的。然而,过去大量投资都集中在乳品生产销售环节,并不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行业基础的养殖环节,反倒没有相应规划,以至于产业链前后脱节,养殖水平落后于很多国家,原奶质量不稳。扭曲的产业结构不仅给国家标准怎么制定带来了一系列两难,也对乳制品的安全构成了隐患。不管怎么样,安全和品质都应该是一个产业发展始终不渝的目标,制定标准的主管部门在顾及现实利益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这点。
(95409)(17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