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极重灾区学校的人员伤亡更是重中之重。帮助幸存的教师和学生迅速从灾难的心理创伤中康复过来,是灾后校园重建人力资源的关键之一。
地震后,笔者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北川中学成立了工作站。2008年年底,应校领导邀请,我们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身心状况调查,了解师生们如何看待目前身心状态的成因、应对策略和建议。结果显示,教师群体各项创伤症状比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学生。建议尽快减轻灾区教师工作压力,特别是来自升学率要求的压力,实施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措施,实现灾后校园人力资源的重建。
没有时间接受心理援助,教师心身疲惫亟待解决
调查发现,灾区教师工作压力过大,作为继发性创伤,教师心理康复任务艰巨,不利于灾后校园重建。主要表现有五:
1.教师创伤反应现状:2/3的教师需要进一步临床诊断和专业干预,而学生群体中需要进一步临床诊断和专业干预的比例为1/3。73.3%的教师认为,当前影响自己身心状态最首要的因素是工作压力。
2.对老师的个人影响:教师们普遍感到,震后“工作任务太重”,表现为“超时工作”、“很多双休日和假期被占用”、“身兼数职”、“高强度”、“生活混乱无序”、“让人觉得无法忍受”、“无法承受”,结果是“身心疲劳”、“劳而无功,累而无效”、“记忆力差”、“与人相处变得困难”。
3.家人之间不能相互支持:心理学研究及家庭研究均表明,家庭支持是灾后个人心理创伤康复最重要的资源。本次调查也显示出类似结果。不过,由于缺乏个人自由支配时间,老师们没有足够时间与家人团聚、交流,有的老师至今都没有与家人团聚,没有时间参加大家族祭奠亲人的活动,受到家人的不理解甚至指责。
4.没有时间接受心理援助: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地震给自己带来负面心理影响,72.4%的教师认为地震给家人带来负面心理影响,51.3%的教师有家人遇难,23.7%的教师在震前曾有创伤经历,明显高于学生(15.2%)。这显示出相当一部分教师需要心理康复的专业干预。但是,接受专业心理帮助需要当事人有足够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自地震以来,灾区老师每天的时间都被工作排得满满的,普遍没有时间坐下来,梳理自己的情绪。
5.学校多层面关系紧张:老师不间断地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没有机会与家人在一起相互安慰,他们的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容易弥散到整个校园,造成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紧张。不友善的人际环境将增加新的心理创伤,阻碍灾后心理康复,甚至会导致暴力、 、精神疾病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建议减少教师工作压力、增加心理康复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灾难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破坏个人对生命的驾驭感,二是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因此,高效率的灾后心理康复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个人对生命的驾驭感;二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目前,减少教师工作压力、缩短教师工作时间,对于极重灾区校园重建和心理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重构多样化的灾后校园重建衡量标准,比如用全校师生“心理康复率”、“心灵成长”和“校园文化重建”等指标取代“升学率”。
2.缩短灾区学校教师工作时间和学生课业学习时间,上课时间 改在早8:00到下午3:00,取消强制性的晚自习,保证双休日不上课,节假日不补课。
3.在增加灾区学校师生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前提下,同时也需要增加有助于心理康复的探寻生命意义、弘扬生命价值、促进团队建设的多样化校园活动时间,增加促进心理康复的活动时间。比如每天下午3:00至5:00用于此项活动,寄宿学校晚上部分时间也可以用于此项活动。
4.增加老师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
5.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项目,支持探索并开展有助于灾区校园心灵重建、精神重建和校园文化重建的多样化活动。